第1章 茶市喧嚣
作者:木木木木子书   雾都诡画师最新章节     
    泗水城东,茶香巷。

    晨曦微露,薄雾如轻纱,尚未完全散去,缠绕着这条因毗邻江南最大茶市“清风集”而兴盛百年的街巷。

    青石板路面浸润着夜露,在初升的日光下泛着湿润的光泽。

    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复杂而独特的香气——那是数百种茶叶混合着晨露、木料、以及人间烟火气的味道,厚重却不沉闷,仿佛能浸入骨髓,成为这条巷子永恒的印记。

    巷子不宽,两侧是鳞次栉比的铺面,高矮错落,飞檐翘角,木质的门板大多已经卸下,露出内里景象。

    绸缎庄的伙计正将一匹匹色泽鲜亮的锦缎摆上货架;药铺门口,老郎中坐在小凳上,慢条斯理地研磨着药材,药碾子发出规律而沉闷的滚动声;铁匠铺里炉火正旺,刘大锤赤着膊,古铜色的皮肤上油光闪亮,抡圆了臂膀敲打着一柄烧红的锄头,火星四溅,“叮当”之声不绝于耳;书肆的柳秀才则拿着一把鸡毛掸子,小心翼翼地拂去线装书上的灰尘,眉头微蹙,似乎对门外的喧嚣略有不满。

    然而,整条巷子最引人注目的,还是中段那间门面开阔、挂着乌木鎏金牌匾的铺子——“福记茶行”。

    牌匾厚重,字迹苍劲,据说是请了城中告老还乡的翰林学士所题,自有一番气度。门廊两侧垂着细密的竹帘,既透光,又避免了日头直射损坏茶叶。

    晨风拂过,竹帘轻摇,送出缕缕愈发醇厚的茶香。这香气并非单一,前调是普洱的陈韵,中调似有龙井的清雅,后调又带几分滇红的蜜甜,层次分明,显是底蕴深厚。

    此刻,店主李福贵正站在柜台后,满面红光。

    他约莫四十出头年纪,身材矮胖,圆脸,下颌叠着几层,总带着一团和气的笑。

    今日他穿了件簇新的宝蓝色暗纹绸缎长衫,外罩一件玄色绣金线“卍”字纹马甲,拇指上套着个水头不错的翡翠扳指,一副富态掌柜的模样。

    柜台是上好的花梨木打造,油光水滑,上面整齐摆放着白瓷品茗杯、紫砂壶、茶则、茶针、茶漏等一应器具。

    李福贵手持一柄黄铜小秤,正一丝不苟地称量着一撮色泽乌润、条索紧结的茶叶。他的动作熟练而轻柔,仿佛对待的不是树叶,而是金贵的珠宝。

    “阿福!”他头也不抬地唤道。

    “哎!掌柜的,来了!”一个十六七岁、眉眼机灵的小伙计应声从里间窜出,手里捧着个刚擦拭干净的锡罐。

    “手脚轻些!这‘雾里青’娇贵得很,受不得潮气,也闻不得杂味。”李福贵小心翼翼地将称好的茶叶倒入罐中,又取过一张韧性极好的棉纸,覆在茶叶上,轻轻按压,“这是城西张员外家订的,午后就来取,万万怠慢不得。”

    “掌柜的您就放一百个心!”阿福笑嘻嘻地接过锡罐,动作却不由自主地放轻了许多,“咱福记的招牌,泗水城里谁不竖大拇指?张员外家的茶,哪年不是从咱这儿出的?”

    李福贵闻言,脸上的笑意更深了几分,眼角的褶子都堆了起来。他环视着自己的铺子,眼中满是自豪与满足。

    福记茶行内外两进。外间宽敞,靠墙立着一排顶天立地的多宝格,上面分门别类陈列着各式茶叶。

    有密封在厚实锡罐里的,有用棉纸包裹、外贴红签的茶砖,有装在细篾竹篓里的散茶,甚至还有几饼用笋壳包裹、以麻绳捆扎、一看就年份久远的普洱老茶,沉默地彰显着底蕴。

    空气中飘浮着细微的茶尘,在从竹帘缝隙透入的光柱中缓缓舞动。

    里间则是库房兼待客的雅室,更为私密,存放着更珍贵的茶品,设着茶台,供贵客品鉴。

    “是啊,祖上传下的基业,三代人的心血…”李福贵轻声感慨,拿起手边一块细绒布,细细擦拭着柜台上一只他心爱的景德镇白瓷盖碗。

    那盖碗胎质细腻,白如凝脂,上面用青花勾勒出疏朗的山水纹样,意境悠远。

    “你爷爷那辈,是挑着担子走街串巷;到了你爹我手里,总算盘下了这间铺面;如今…”他顿了顿,声音压低,带着一丝隐秘的兴奋,“若是那批从滇南来的‘古树金芽’真如胡商所言那般极品,明年…或许咱们就能在清风集里也开上一间分号了!”

    阿福听得眼睛发亮,仿佛已经看到了那光鲜场面。

    就在这时,巷口传来一阵喧哗,几辆满载着新茶包的独轮车“吱吱呀呀”地驶过,车夫们互相吆喝着,带来了集市最新鲜的躁动气息。

    新的一天,茶香巷的繁忙,正式开始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