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56章 为子孙后代做出的妥协
作者:美的冒泡   重生年代:我退婚村花捶爆丈母娘最新章节     
    注意到众人脸上神情的微妙变化,

    尤其是爷爷刘树德眼中那一闪而过的犹豫和动摇,刘青山心中猛地一紧。

    他太了解爷爷了,爷爷自己绝不会为了个人的荣华富贵离开扎根一辈子的弯河,但如果是为了儿孙们能有更好的前程,爷爷那颗坚硬如铁的心,很可能就会软化。

    在爷爷看来,

    去燕京,就等同于给儿孙们铺就了一条通往富贵和成功的坦途,他绝不会成为孩子们追求幸福的绊脚石。

    “不能再等了!”

    刘青山在心中暗道,“必须立刻阻止这个势头,否则爷爷很可能就要松口答应了!”

    然而,

    阻止的关键,并非简单地反驳两位爷爷的好意,那样只会显得不识抬举,伤了长辈的心。

    他必须用一种更巧妙、更有说服力的方式,让二爷爷和三爷爷,甚至让爷爷本人,重新认识弯河的价值,看到这片黄土地下蕴藏的、远超他们想象的巨大潜力。

    刘青山比任何人都清楚,弯河未来将会成长到何种惊人的地步,它的辉煌前景,绝非眼下这座繁华的燕京城所能简单比拟的。

    更何况,

    弯河是他重生归来后,庞大计划版图中至关重要、不可缺失的一环,承载着他改变家族乃至一方乡土命运的宏愿,绝不能在起步阶段就失去核心的根基和家人这份同舟共济的力量。

    心思电转之间,刘青山已然有了主意。

    他深吸一口气,平复了一下心绪,脸上重新挂上沉稳的笑容,抬起头,目光平静却带着一种不容忽视的郑重,望向坐在爷爷身旁的刘树义和刘树茂,开口问道:“二爷爷,三爷爷,你们来到弯河也有一天了,里里外外都看了看。依您二位的眼光和见识,觉得……咱们这弯河怎么样?”

    这看似平常的一问,却让原本热烈而略带紧迫的气氛为之一顿。

    刘树义和刘树茂显然没料到刘青山会突然问这个,两人都愣了一下,交换了一个眼神,心思微动,不明白刘青山在此时提出这个问题的深意。

    性子更直爽的刘树茂先开了口,

    他环顾了一下整洁的院落和远处依稀可见的厂房轮廓,语气带着不加掩饰的赞许:“好!说实话,来之前,我想象中的弯河,就是个普普通通、甚至可能有些穷困的西北山村。无非就是家家户户打的粮食多一些,社员们都能吃得饱饭。”

    “可到了这儿亲眼一看,真是大吃一惊!”

    他伸出手指,虚点着远处,“你看看,村里铺的是平整的水泥路,晚上有明亮的路灯,有气派的招待所、商品琳琅满目的商店,还有生意红火的饭店,更别提那些已经办起来的工厂了……”

    “除了地方小点,人少点,这哪里还像个农村?说是个热闹兴旺的小县城,也一点都不为过!来到这里,我才真正相信报纸上那些‘全国第一村’的报道,所言不虚,是名副其实啊!”

    这番评价可谓相当之高,也符合事实。

    院子里不少刘家人听了,都下意识地挺直了腰板,脸上露出自豪的神情。

    然而,

    刘青山听完,只是不置可否地笑了笑,追问道:“三爷爷说得是。还有呢?”

    “还有?”

    刘树茂被问得有些疑惑,浓眉微挑,“青山,你指的是什么?这些看得见、摸得着的建设成果,难道还不够好吗?”

    在他看来,一个农村能发展到这个程度,已经是奇迹了,而且还是很不可思议的奇迹!

    刘青山没有直接回答,而是将目光转向了始终沉思不语的二爷爷刘树义,眼神中带着探询和期待。

    刘树义眉头微微皱起,他比三弟想得更深一些。

    他敏锐地察觉到,刘青山这个问题绝非表面那么简单,肯定别有深意。

    他沉吟片刻,缓缓开口道:“青山,你究竟想说什么?弯河建设得确实不错,实事求是地说,放眼全国,能在农村搞出这么大阵仗、取得这样成绩的,它是独一份,值得骄傲。”

    他话锋一转,语气变得审慎而冷静,“但是,孩子,咱们看问题要全面。弯河的好,得看跟谁比。如果和燕京相比——无论是基础设施、医疗教育、文化底蕴、发展机遇还是资源聚集程度——目前的弯河,在方方面面都还有着巨大的差距。这是客观事实,我们必须承认。”

    刘树义这番话,冷静、客观,点明了问题的核心,也代表了在场许多人心底的想法。

    燕京毕竟是首都,其地位和资源是任何一个乡村都远远无法比拟的。

    刘青山并没有被这番理性的分析驳倒,他反而郑重地点了点头,沉声道:“二爷爷您说得对,燕京只有一个。可燕京的今天,是集合了全国之力,历经数百年乃至更长时间的积累,才达到的高度。现在的弯河,和燕京相比,确实如同幼苗之于参天大树,差距巨大。”

    他先肯定了二爷爷的观点。

    随即话锋陡然一转,声音不高,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笃定和前瞻性:“但是,如果我们把目光放长远,不是看现在,而是看二十年以后呢?”

    “到那个时候,住在燕京,就一定会比住在弯河更舒服、更幸福吗?”

    这个假设性的问题,

    瞬间在众人心中激起了层层涟漪,令人遐想不已。

    二十年?

    这个时间跨度,对于院子里大多数过着日出而作、日落而息生活的人们来说,是一个非常遥远而又充满未知变数的未来!

    它几乎相当于他们小半辈子的人生。

    大家习惯于规划明天、下个月,甚至下一年的光景,但二十年后的图景,对他们而言,太过模糊,也太过宏大,以至于一时难以把握。

    然而,

    紧随其后的,是一种近乎本能的、根深蒂固的怀疑。

    几乎是立刻,许多人心中都冒出了同一个念头:这怎么可能呢?

    刘福来、刘兆丰、刘茂财兄弟几个面面相觑,脸上写满了难以置信。

    他们这辈子去过最远、最繁华的地方可能就是县城了。

    燕京,那是只在广播里、报纸上听说过的地方,是伟大居住的首都,是祖国的心脏,是集合了全国最好资源的天子脚下!

    弯河就算现在搞得不错,有了电灯、水泥路,开了几家厂子,可说到底,它还是黄土高原山沟沟里的一个村子啊!

    二十年后,它就能和燕京比舒服、比幸福了?

    这想法太大胆,太……不可思议了!

    他们挠着头,心里直犯嘀咕,觉得青山这孩子是不是有点过于乐观了?

    王凤仪、许美娟、王二妮等人,也被这个想法惊得瞪大了眼睛。

    她们互相交换着眼神,都从对方脸上看到了同样的困惑。

    燕京那是什么地方?

    那是梦里都不敢想能去常住的地方!

    那里有高楼大厦,有百货公司,有医院学校,啥都是顶好的。

    弯河再好,还能好过首都去?

    她们想象不出那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光景。

    一种基于现实认知的巨大差距感,让她们本能地觉得这不太可能。

    刘劲草、刘红苕听到这句话,先是愣了一下,随即心思却有些活络起来。

    他们都年轻,对外面的世界充满好奇,不像父辈那样思维固化。刘红苕更是偷偷瞄了一眼自信满满的刘青山,心里琢磨:老四从燕京回来,见识广,他这么说,难道真有啥咱们想不到的门道?

    二十年后的弯河,会变成啥样呢?

    这个念头像一颗小种子,悄悄落在了她的心田。

    刘江河、刘浩川这帮半大小子,反应则简单直接得多。

    他们先是觉得青山哥这话“够牛”、“够敢想”,但随即也被勾起了无限好奇。

    燕京他们当然向往,但如果说自己从小长大的弯河以后能比燕京还牛?

    那得多带劲啊!

    他们开始天马行空地想象:二十年后,弯河会不会也到处都是高楼?也有电影院、大商场?说不定还能开上小汽车?

    这种对未来的憧憬,让他们暂时压下了怀疑,反而有些兴奋地期待起来。

    而端坐主位的刘树德,浑浊的老眼深处也掠过一丝极度的震惊和深深的思索。

    他活了大半辈子,经历过大风大浪,比谁都清楚首都和一个偏远山村之间的天壤之别。

    孙子的这个假设,在他听来,简直是石破天惊!

    但奇怪的是,看着孙子那笃定、自信、仿佛一切尽在掌握的眼神,再联想到这半年来弯河在孙子带领下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,他心中那堵名为“不可能”的坚固墙壁,竟然也微微松动了一下。

    他没有像儿子们那样立刻否定,

    而是陷入了更深的沉默,眉头紧锁,试图去理解孙子这番话背后,究竟藏着怎样的底气与蓝图。

    整个院子陷入了一种奇异的安静之中,只有灶膛里柴火的轻微噼啪声。

    刘青山这个大胆至极的假设,像一把钥匙,强行撬开了人们被现实禁锢的思维,将一个原本绝不可能纳入考量的未来图景,硬生生地摆在了所有人面前。

    尽管怀疑和难以置信是主流,

    但一种微弱的、对未知可能性的好奇与探寻,已经开始在部分人心中悄然滋生。

    刘青山没有给众人太多思考的时间,他脸上重新浮现出那种掌控全局的自信笑容,目光灼灼地看向刘树义,笑着说道:“二爷爷,您是带兵打仗的人,更是执掌京畿防务的司令员,您的眼光,绝不会只停留在表面。”

    “以您的洞察力,这次来到弯河,看到的肯定不只是这几条水泥路、几间工厂和商店吧?”

    “您一定看到了更深层、更重要的东西。”

    刘树义闻言,目光骤然闪烁了一下,他深深地看了刘青山一眼,却并未说话。

    ……